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2》终于要上映了,却没想到因为“真人”被吐槽。
以往,外国动画电影引进到国内,请明星配音是“常规操作”——借明星的影响带动票房。
但是,这次却不一样,发行方请大鹏、金晨、王安宇等明星配音,却遭遇不少负面评价,指其宣传错位,抽象且掉价,“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真人电影”。

图据迪士尼电影微博,宣传的中文配音阵容
这其实也是当下全球电影的一个隐喻:真人角色没有数字角色受欢迎了。
比如去年和今年截至11月的全球票房冠军,《头脑特工队2》和《哪吒2》都不是真人电影。
银幕上闪耀的,充满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面孔,早已从布拉德·皮特、小李子、汤姆·克鲁斯、成龙、吴京等,变成了哪吒、史迪奇、焦焦(《头脑特工队2》)、马力欧兄弟以及兔子朱迪、狐狸尼克等。

2025年全球票房榜(截至11月18日) 据猫眼专业版
这些数字形象(指电脑特效、计算机合成、人工智能、表演捕捉等构建的虚拟角色)能够创造的票房收益、文化价值和影响力,不知不觉间,已经超过了所谓的真人演员。
此一现象,哀也,幸也?
壹
远的不提,单说国内电影市场,主打数字形象的电影,市场权重就越来越高。
要知道,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春节档,大导演、高成本、全明星的国产电影总是让人趋之若鹜。

2025年春节档影片(部分)
今年春节档,擂台争雄的影片有:
陈思诚“唐探宇宙”十周年,推出的系列第四部《唐探1900》,周润发、王宝强、刘昊然、岳云鹏等明星主演,网罗不同年龄层的观众,且是春节档最为偏爱的喜剧类型,有望夺冠;
被全民观众从市场ICU中抢救回来的《封神第一部》,路人缘好到逆天,演员们尽皆破圈,《封神第二部》几乎是未战先“赢”,很难想象它会输;

还有顶流演员肖战与最懂特效和武侠的“徐老怪”徐克合作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以及2018年春节档《红海行动》逆袭登顶,同班底历经数年打造的第二部《蛟龙行动》,它们也来竞逐风流;
群雄逐鹿,花招尽出,结果最后强势夺冠且呈现一超多强态势的选手,竟是魔童“哪吒”。《哪吒2》刷新国内影史纪录之后,直冲全球票房榜单而去,一跃成为历史第一的动画片。
这一成绩,未来5到10年,可能很难有影片超越了。《疯狂动物城2》或许有望掰一下手腕,但大概率攻擂无望。

再看仅次于春节档的暑期档:
《南京照相馆》有家国情怀加持,加之从故事、制作等各方面来说,无可挑剔,夺冠没有争议。
但冠军之下,想抢亚军的电影有:大鹏、刘德华、杨幂合作的热门IP大片《长安的荔枝》;成龙、梁家辉、此沙合作的动作大片《捕风追影》;陈佩斯、黄渤合作的喜剧大片《戏台》;管虎、朱一龙、倪妮合作的历史战争大片《东极岛》;陈可辛携章子怡、王传君、杨幂、赵丽颖等超豪华阵容的大作《酱园弄·悬案》;以及布拉德·皮特的高口碑力作《F1:狂飙飞车》,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不会赔钱的大IP《侏罗纪世界》……
江湖群雄决战“光明顶”,最抢眼的、战力不俗的,竟是突然蹿出的无名“曾阿牛”——由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和猩猩怪组成的无名妖怪们。
他们主演的《浪浪山小妖怪》成为冠军之下的第一影片。

2025年暑期档票房榜,第二名是《浪浪山小妖怪》
一座浪浪山,竟然压住了刘德华、杨幂、成龙、黄渤、章子怡、朱一龙等群星。遥想2023年暑期档,风头再盛的《长安三万里》,还是敌不过《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等真人电影。
中国电影市场已然如此,纵观全球电影市场,这一现象更加明显。

2025年迄今为止的全球票房榜前五:哪吒、史迪奇、鬼杀队以及类数字、类动画的《我的世界大电影》,可以说共有3.5部电影主打数字形象。
小李子、布拉德·皮特、汤姆·克鲁斯以及漫威超英电影,都位列其后。
2024年全球票房榜前五中,仍有三部是主打数字形象,且票冠是《头脑特工队2》。

2024年全球票房榜,据猫眼专业版
2023年全球票冠《芭比》虽是真人大电影,但却是以真人的方式去模拟、演绎玩具(数字)形象。第二是马力欧兄弟,第四《阿凡达2》是真人表演捕捉摄制而成的数字形象,以及第五《银河护卫队3》以火箭浣熊为主,而浣熊就是数字形象。

2023年全球票房榜,据猫眼专业版
数字形象日益剥蚀本属于国内外明星演员的光环。这已经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并且仍将持续的事实。
贰
数字形象星光灿烂,一方面是某些动画片、计算机合成或表演捕捉大片,拍得甚好;另一方面,多少也有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况味——太多真人电影,毫无节制地滥用IP,制作模式化、情节套路化、演员庸俗化,全方位地“堕落”,反衬出数字形象电影的可贵。
当然,这只是局部原因。从根本上来讲,这类现象发生,本质上是一笔“经济账”。

谈论电影行业的“经济账”,不能不谈电影院——承载电影票房的主要空间。
过去的影院供给电影,外加可乐、爆米花、按摩椅。现在的影院则在向复合的文化消费场所转型,除了电影本身,影院还要满足观众对同类人的呼朋引伴,对自我个性的展示,对某些周边产品的支持。
如《浪浪山小妖怪》《疯狂动物城2》等中外电影的部分粉丝,他们会cosplay成影片角色,并与别的Coser,特别是有情感羁绊的那类角色,进行社交互动。有的影院还会特设主题场景,推出主题饮品套餐、沉浸式场景以及盲盒、手办等,带动粉丝消费。

某影院摆放《浪浪山小妖怪》文创产品 图据视觉中国
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电影,更渴望通过电影,寻求一个容纳情感体验、社交需求及个性展示的文化消费空间。
比起真人演员,显然数字形象更容易推动和完成影院的转型。

疯狂动物城ip授权的盲盒 图据视觉中国
其实电影的营收结构,早就发生了变化。像美国电影票房收入,IP衍生产业甚至要大于票房收入,《变形金刚》《玩具总动员》等系列无不如此。
所谓的IP衍生产业,包含各类日用百货衍生品、IP消费品授权、主题公园版权运营等。迪士尼就信奉一条电影“真理”:电影项目可以不挣钱,但衍生产业必须盈利。据悉,《冰雪奇缘》一条艾莎公主裙的收入,高达4.5亿美元,超过了当年的北美票房。

IP衍生产业同电影院一样,始终是《大圣归来》《罗小黑战记》《哪吒之魔童闹海》《玩具总动员》《疯狂动物城》等数字形象电影,更便于开发相应的衍生产业。
当你走进某个主题公园,你更愿意看见装扮成哪吒、大圣、兔子警官、艾莎公主的人偶,还是与《一战再战》里的“小李子”迪卡普里奥、《碟中谍8》里的汤姆·克鲁斯以及《战狼》里的吴京来一场互动?
答案不言而喻。

迪士尼乐园,“疯狂动物城”日特别巡游 图据视觉中国
此外,从出品方、制片方角度来讲,数字形象也比真人形象,在成本、风险及后续开发方面,更加可控、便捷。
以同等成本的商业片和动画片来说,小李子、汤姆·克鲁斯、小罗伯特·唐尼、斯嘉丽·约翰逊等国际巨星的片酬,绝对高于小黄人、巴斯光年、狐狸尼克等数字形象。

上,《一战再战》剧照;下,《疯狂动物城2》剧照
如若开发系列影片,真人演员的档期、片酬都是未知;而数字形象就不一样了,第一部建立的数字资产,制片公司在续集里,可以随时调用,不会产生太多成本。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真人演员存在潜在风险,其道德性、法律性始终不像数字形象那么纯洁、安全。
譬如漫威隆重推出的灭霸之后的大反派“康”,其演员乔纳森·梅杰斯因“家暴”陷入争议和官司中,迫使漫威重新调整后续电影的布局。

因为真人演员不可控,那演员稍有差池,很有可能会殃及整个项目。
电影供给的“经济账”大体如是,而有供就有需(反之亦成立,这是个鸡与蛋孰先孰后的问题),其实当下的主流电影消费群体——在3D游戏、二次元动漫、虚拟技术、人工智能等各类数字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年轻观众,对数字形象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
过去的影迷墙上张贴刘德华、小李子、斯嘉逊等明星海报;而现在呢,年轻影迷墙上贴鬼杀队,手办柜里放浪浪山妖怪,冰箱上贴《疯狂动物城》冰箱贴,出行会装扮成阿尼娅(《间谍过家家》)。
无论是供是需,数字形象大行其道,都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真人演员,要警惕了。
叁
数字形象大有可为,干脆取真人演员而代之,又如何呢?
《阿凡达》是通过“表演捕捉”技术塑造数字形象的史上第一商业片(第三部将在今年年底上映)。第一部至今仍是无人撼动的全球票冠。它收获了各类全球奖项,诸如导演、声音、摄影、剪辑、美术、动作、歌曲、视效、服装、剧本等;唯独表演类奖项,颗粒无收。
纵使它的表演捕捉技术可以成熟到100%捕捉并转译演员的真实表演,纵使《阿凡达》的演员表演辛苦程度和精准度要求,一点也不弱于其他电影,但两部《阿凡达》就是无法获得表演方面的奖项。

同样,你也无法想象《猩球崛起》的凯撒,《冰雪奇缘》《疯狂动物城》《寻梦环游记》里的人气角色获得表演奖。
因为这事关人类最后的尊严。倘若有一天,数字形象可以获得影帝、影后、最佳配角,电影可能真的会完蛋,至少诞生130年的大众习以为常的那个“电影”,会被摧毁。
或许言重了。

《猩球崛起》动作捕捉塑造的数字形象凯撒
不妨思考一下,我们看(拍)电影,究竟在看(拍)什么?
一种瑰丽的想象,一种他人的处境,一个精彩的故事,一段难忘的情感,一类深刻的命题,无论是什么,总之是关乎于人,作用于人,并试图唤醒人的情绪和思考,给人以喜怒哀惧体验的。
数字形象,当然可以展现喜怒哀惧,能完成真人演员所不能的冒险,如会魔法,斩杀鬼,入地狱,打怪兽,穿梭宇宙;但这种冒险,没有肉身和失误,没有局限和挑战,是虚构而非真实。

譬如成龙电影,今年的《捕风追影》口碑甚佳,豆瓣评分8.2为其职业生涯之最;去年的《传说》则豆瓣评分垫底。
不论制作,单说成龙,《捕风捉影》里的他,还在拳拳到肉地打,会被年龄限制,动作不完美,有遗憾,但贵在真实,贵在敢打敢拼,贵在敢以脆弱的肉身挑战极限。

而《传说》里,用AI、电脑技术合成一个27岁的年轻成龙,能打能跑、纵马奔驰、生龙活虎,结果呢,无人买账——它太假,太僵硬,太恐怖,也太悲哀。
《传说》制片方说,他们拥有了年轻成龙的数字资产,等于“拥有了一个永远不会老去的演员。”

成龙与AI成龙,《传说》剧照
成龙踹开好莱坞大门,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成为国际巨星和首位获得奥斯卡终生成就奖的华人影星,靠的不是“永远不老”,而是那种跳悬崖、跳商场灯柱、跳高楼大厦的搏命式的真诚。
汤姆·克鲁斯跳飞机,小李子生吃牛肝,诸如此等,对于数字形象来说,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做到,且几乎不会犯错,不会危及健康,不会存留遗憾;而对于真人演员来说,他们以脆弱的、有限的肉身,去探究人之为人的种种可能,以笨拙地、小心地试探,去寻求爱,消化恨,理解和接受他人,这难道不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吗?

汤姆·克鲁斯电影名场面,非数字形象所能代替
哪怕AI、电脑特效、表演捕捉等各项技术,再成熟,再精细,完全能够以假乱真,但数字就是数字。我们可以接受成龙变老,但绝不接受永远不老的AI成龙。
当然,数字形象电影始终具有真人演员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捍卫真人演员也不等于取消数字形象。电影的山头上,可以站着兔子警官、狐狸尼克,也完全应该有位置,容得下小李子、布拉德·皮特、成龙、梁朝伟、沈腾……
撰文 李瑞峰 编辑 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