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爸妈总想着把最好的都给宝宝,从奶粉到衣服都精挑细选,生怕哪里照顾不到。
可很多时候,伤害宝宝的不是没买到好东西,而是家长自己没注意的小习惯。
这些习惯平时看着不起眼,却可能悄悄影响宝宝的大脑发育,尤其是下面这5个行为,不少家长天天在做,看完赶紧改。

朋友小林家宝宝3个月大时,总爱半夜哭闹,她听老家亲戚说,抱着宝宝轻轻晃一晃就能哄睡,就试着每天晚上晃着宝宝睡觉。
刚开始确实管用,宝宝很快就能安静下来,小林还觉得这方法特别好。
直到有天晚上,她晃得稍微用力了点,宝宝突然不哭了,眼神变得呆滞,还开始吐奶。
小林吓得赶紧送宝宝去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宝宝可能是因为摇晃导致脑部轻微受损,幸好送医及时,没有留下后遗症。
后来她才知道,宝宝的大脑还没发育好,根本经不起摇晃,那次真是捡了个教训。

第一个行为:频繁摇晃宝宝
很多家长哄宝宝时喜欢摇晃,不管是抱在怀里晃,还是放在摇篮里猛晃,都可能伤害宝宝。
宝宝的大脑像豆腐脑一样,周围的脑组织还没固定好,摇晃时大脑会在颅骨里来回碰撞,容易造成脑部血管破裂或神经损伤。
之前有新闻报道,一个6个月大的宝宝因为家长摇晃哄睡,患上了摇晃婴儿综合征,最后留下了癫痫的后遗症。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里明确说,0到1岁的宝宝要避免任何形式的剧烈摇晃,哪怕是轻轻晃,也不能长时间做。
如果宝宝哭闹,可以试试轻声安抚或者轻轻拍背,别再用摇晃的方式了。

第二个行为:让宝宝长时间看电子产品
现在很多家长带娃时,会把手机或平板给宝宝当“保姆”,自己能轻松点,宝宝也能安静下来。
但宝宝的眼睛和大脑还在发育,电子产品的强光和快速切换的画面,会让宝宝的眼睛疲劳,还会影响大脑神经发育。
有研究显示,2岁以下的宝宝每天看电子产品超过1小时,语言发育迟缓的概率会增加30%。
而且宝宝长时间盯着屏幕,会减少和家长的互动,影响社交能力的发展。
大脑需要通过真实的感官体验来学习,比如触摸玩具、和人说话,这些都比电子产品更有意义。
建议1岁以下的宝宝完全别接触电子产品,1到2岁的宝宝每天接触时间也别超过15分钟。

第三个行为:给宝宝吃太多重口味食物
有些家长觉得宝宝辅食没味道,会偷偷加酱油、盐或者糖,还有的经常给宝宝吃零食、蛋糕。
这些重口味食物不仅会增加宝宝肾脏负担,还会影响大脑发育。
宝宝的味觉很敏感,过早接触盐和糖会让他们对天然食物失去兴趣,导致挑食偏食,进而影响营养摄入。
而大脑发育需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跟不上,大脑发育自然会受影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1岁以内的宝宝辅食里不要加盐,糖也要尽量避免。
平时可以给宝宝吃原味的水果泥、蔬菜泥,别过早让他们接触重口味食物。

第四个行为:把宝宝裹得太严实
老人们常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可很多家长总怕宝宝冻着,不管天气多热,都给宝宝穿很多衣服,甚至裹成粽子。
其实宝宝的体温调节能力还没发育好,穿太多容易出汗,出汗后又容易着凉,而且过热的环境会让宝宝缺氧。
大脑对氧气特别敏感,缺氧会影响脑细胞的正常工作,长期缺氧还会导致大脑发育迟缓。
之前有个案例,一个刚出生的宝宝因为被裹得太严实出现了缺氧症状,幸好发现及时,不然可能会影响智力。
给宝宝穿衣可以参考“洋葱式穿衣法”,比成人多穿一件就够了,别盲目追求保暖。

第五个行为:很少和宝宝说话互动
有些家长觉得宝宝太小,听不懂话,就很少和宝宝交流,平时要么自己玩手机,要么让宝宝一个人玩。但语言是刺激大脑发育的重要方式,宝宝通过听家长说话,能学习语言,还能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
研究发现,每天和宝宝说1000句话以上的家长,宝宝的词汇量会比其他宝宝多50%,大脑发育也更活跃。
和宝宝互动不一定需要复杂的对话,比如给宝宝换尿布时说“我们要换尿布啦”,陪宝宝玩时说“这是红色的球”,这些简单的话都能刺激宝宝的大脑。
别觉得宝宝听不懂就不说,多交流对宝宝大脑发育好处多多。

结语
照顾宝宝不是简单的吃饱穿暖,很多小习惯都可能影响宝宝的大脑发育。
上面说的5个行为,很多家长可能不经意间就在做,希望大家看完后能自查自纠。
宝宝的大脑发育只有一次,错过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平时多注意细节,避免伤害宝宝的行为,多给宝宝陪伴和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宝宝的大脑健康发育,长大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