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辣烫店门口写着 “荤素同价”,结果进去没拿多少食材,一算价格就要大几十元。不少消费者在网上抱怨:“明明拿的时候没感觉有多少,怎么一结账那么多钱?” 前不久,某连锁麻辣烫店 “28.8 元一斤豆芽” 的话题冲上热搜,原本定位平价的麻辣烫,如今竟成了暗藏套路的 “价格刺客”。
据媒体调查,麻辣烫店的 “花式套路” 还真的不少。部分商家会把藕片、豆腐、宽粉等素菜长时间泡在水里,名义上是避免食材氧化,实则是利用食材吸水增重,变相提高计价金额。更有商家玩起数字游戏:惯常认知中餐饮定价多以 “元 / 斤” 标注,他们却刻意写成 “2.88 元 / 50 克”,用计算方式误导消费者;还有些商家在价目表上把小数点后数字写得极小,模糊实际价格。
在不少麻辣烫爱好者眼里,吃一顿饭俨然成了一场 “价格冒险”。社交媒体上,“少选易吸水食材”“拿菜前抖干水分” 的避坑攻略屡见不鲜,消费者被迫与商家进行 “智力博弈”。这种看似忍俊不禁的现象,实则暗藏违规风险 —— 食材掺水增重、计价单位误导等行为,已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涉嫌消费欺诈,不仅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更拉低了行业口碑。
麻辣烫起源于巴蜀地区,最初是当地盐场监工享用牛肉汤锅后,用剩余的牛下水犒劳盐工的美食。从诞生之初,它就自带亲民的烟火气。但随着资本入局、餐饮连锁化推进,部分麻辣烫品牌逐渐走上高端化、标准化路线。某些地区的麻辣烫甚至成为了地方上的文旅名片,不少国内连锁麻辣烫品牌已成功出海,登陆欧美餐饮市场。
然而,并非所有品牌都守住了平民美食的初心,有些麻辣烫商家,为追求更高利润而设计各类消费套路,显然违背了餐饮业 “以口味吸引消费者” 的初衷。餐饮从业者更应与顾客保持良性沟通,少些价格上的 “算计”,多些诚意与透明。如果吃一顿饭都需要提前在网上 “做功课” 避坑,那美食带来的乐趣又何在?毕竟,对于餐饮行业而言,能真正留住客人的,终究还是实打实的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