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蔡宇丹
11月18日和22日,山东分别在烟台和泰安举行东片区、西片区社会经济发展专题会。会议目标很明确:分析研究东西片区各市经济运行情况,推动各级坚决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确保“十四五”圆满收官、明年一季度“开门红”。
这是东、西片区的提法首次出现在官方正式报道之中,其区域划分也浮出水面。东片区包括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东营、滨州、临沂8市,西片区则为其他8市:济南、淄博、枣庄、济宁、泰安、德州、聊城、菏泽。
山东为什么会以罕见的东西片区划分指导当前的经济工作?这一最新变阵下的内部资源重组释放了什么信号?
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注意到,东片区的8个市,从山东东北部的滨州东营,沿着胶东半岛南下到日照,延伸至内陆的临沂。“山东沿海7市 临沂”的组队,呈现典型的“外向型”特征。
前几年山东曾提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一体化模式。这两年在国家政策下,山东提出聚焦都市圈发展,今年年初将“深化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改革”作为全省十大改革议题之一。最新的东西片区划分引发了外界关注。
“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一体化模式下,在山东半岛城市群这个大盘下谋发展,突出济青双核格局。都市圈时代,各大区域面对其他强势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虹吸,必须要有一个能打能扛的中心城市做大规模和体量,吸引人才和技术等高端资源要素,并对都市圈其他城市产生辐射和溢出效应,强化协同效应和一体化发展。
这种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以大上海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最为明显。上海将金融和国际化资源源源不断向圈内城市溢出,深圳将其科创资源向东莞、惠州输出。
相比之下,山东两大国家级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并不明显。2024年以来,济南、青岛经济增速明显小于烟台、潍坊、济宁、菏泽、威海、枣庄,中心城市增速放缓的趋势下,如何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成为一大挑战。
此次东片区8市中,2025年前三季度,青岛的GDP为13373.47亿元,烟台的GDP为8223.52亿元,烟台经济总量是青岛的61.5%,青岛并非处于“断层领先”地位。今年前三季度,在全国27个万亿城市中,烟台经济增速排名第一,这种组队下,都市圈的发展逻辑并不适用于东片区。
东片区8市,从经济总量来看呈现典型的两级分化,除去青岛、烟台两个万亿城市外,潍坊为8000亿量级、临沂6000亿量级,东营4000亿量级。威海、滨州3000亿量级,日照2000亿量级,在省内居于末端。
但从产业特色来看,潍坊、临沂、东营、威海、滨州、日照这六市含金量十足,特色鲜明,在全国都属于能扛能打的角色。从外向型经济来看,在山东经济体量排名第15位的日照堪称全球贸易的一大枢纽,是全国重要的原油、焦煤、铁矿石、木材集散中心。
从木材产业来说,以日照港为原点,形成了一个辐射全球的超大规模双循环产业版图——
从岚山港上岸的原木、锯材及加工后的木材制品,通过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销往临沂、菏泽、苏北、河南、山西、陕西、四川、甘肃、宁夏等中西部10余个省区,形成辐射中西部的最便捷的木材进口通道。
沿着这个大通道,形成了临沂,菏泽、徐州、宿迁等木材集中加工区,产业辐射鲁南、苏北以及河南、陕西、山西、甘肃和四川等中西部地区。
在山东,中国桌椅之乡德州、鲁西北最大木材集散地聊城、中国最大桐木加工生产基地菏泽、中国橱柜生产基地寿光、中国板材之都临沂,这些地方特色产业所用木料,很多来自日照,带动起山东的县域经济,形成了木浆、造纸、人造板材及木制品家具等一系列相关产业,像曹县的林木加工产业覆盖了全县26个镇街,专业村136个,全县各类木制品加工企业高达6500多家。
这些产业的辐射原点岚山区,形成了国际知名的辐射松儿童家具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岚山区、鲁西南、苏北地区生产的胶合板、家具等木制品,通过杂货班轮和集装箱航线出口到中东、西非、南美、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像在菏泽桐木加工业上,进一步形成了曹县棺木产业。如今,日本市场90%的棺材来自山东曹县。
外贸稳定增长在山东“稳增长”中扮演了关键角色,2025年前三季度,山东省进出口总额2.62万亿元,同比增长5.5%,外贸增速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外贸规模反超了北京上升至全国第五位。
从当前经济状况看,稳经济大盘,进出口是“压舱石”,山东的最新组队体现出这一明显倾向。
威海,在对日韩贸易中占据节点位置。威海前三季度GDP为3007.6亿元,名义增长9.4%,增速为全省最高。
青岛海关的最新数据显示,1-10月,山东对韩国进出口总额最高,其次是美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日本;在进出口增速上,对印尼增速最高,同比达到63.3%,其次是越南,为22.3%。
这一趋势显示出山东与东南亚第一工业国印尼以及转口贸易热点国越南的密切联系。这两个国家正处于现代工业体系快速建立、发展时期,与中国的制造业强省山东多有互补。
从经济体量来看,2024年,印尼经济总量1.4万亿,人口2.83亿人;山东经济总量为1.39万亿,常住人口1亿,山东“强项”正在与印尼“刚需”上演一场双向奔赴。在山东企业扎堆掘金的中东同样如此,新的大循环经济体系正在建立。
这几年,山东与俄罗斯贸易往来紧密,也让青岛港、日照港的价值放大。
而以“南义乌,北临沂”著称的临沂,经济本身具有外向型特征。从去年开始,临沂商城开始急切谋求寻求转型。今年10月下旬,临沂市党政考察团专门赴义乌市考察学习。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新的外贸形势下,临沂的外向型经济面临“换轨”之痛,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寻求新的资源组合,蹚出一条新路。临沂这个鲁西南中心城市破圈“空降”到山东沿海F7阵列,无疑是来自于山东省政府层面一次新的资源整合尝试。
2.
风向东吹下,另一趋势性变化是,山东外贸进出口变化中,划出了山东产业迁徙的轨迹,在中国企业“出海”大潮下,新的贸易增量在哪里,山东企业的新增量就在哪里,出海目的地就在哪里。
上个月在青岛举行的山东重工·潍柴动力全球合作伙伴大会(青岛)上透露的信息显示,山东重工集团2025年预计出口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4倍;2024年5500亿元营收中,海外收入占比高达60%,东南亚、非洲、俄罗斯成为山东重工旗下企业的出海热点。
这个中国最大工业装备集团的“集团军式”出海具有风向标作用。目前,除济南、聊城外,山东重工在青岛、潍坊、烟台、临沂均有布局。
全球化战略下,山东重工将成立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性会议放在青岛而非总部济南,或者其核心公司潍柴动力总部潍坊,这取决于谁能将山东重工的出海势能放大。山东重工选择在青岛举行这场规模达3000人国际会议更具有指向性,昭示了青岛在山东省对外开放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3.
目前,我国共规划19个国家级城市群,虽说都是“国家级”,但发展模式、成熟程度、战略定位有别,并不处于同一水平。同时,我国还规划了30多个大型都市圈,目前已批复17个国家级都市圈,涵盖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成都、重庆、青岛、济南等重点城市。
今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双圈、长江中游5大城市群被委以重任。根据文件,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这个绕过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最新定位,给各个城市群出了一道新考题。发展的底层逻辑已然变化,要素变化下必须重新更新系统,整合资源,重新组队。
东西片区目前是山东谋划经济社会的工作划分,并没有落到纸面规划之上,可视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内部资源重组的一种探索。这种打破原有都市圈格局,以东西片区来划分,从机制上讲无疑是可贵的创新。
从济青“双核”,到东西片区一个是稳大盘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一个是“在全省大局中同样地位重要、作用显著”,表述已然不同。再到东片区的“去中心化,突出差异化”的最新组合,内在逻辑已经发生变化。
这个新的片区划分还突出了山东在全国的“海洋优势”。
山东依托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在海洋科技与装备产业形成独特优势,2项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新建数量占全国的近1/7。现在,东片区沿海7市组队抱团发展,更突出了山东这一长板。
这也是一个经济大省的现实选择。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