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雪来了
藏得住的寒意,藏不住的烟火气

每年11月下旬至12月初,当太阳到达黄经240°,便迎来“小雪”节气。此时天渐寒、雪渐下,但雪量尚小,故称“小雪”。
古人将小雪物候总结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雨后彩虹难寻);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地阴阳相隔);三候闭塞而成冬(万物敛藏,寒冬正式登场)”。
民间也跟着节气忙起了“冬藏”:北方腌腊肉、晒鱼干,把鲜肉抹上盐、花椒,挂在通风处慢慢风干,留住肉香;南方煮糍粑、酿米酒,热乎乎的糯米糍粑裹上黄豆粉,一口下去暖到胃里——这些习俗里,藏着中国人应对寒冬的智慧,也藏着对温暖的期待。

抓准4个重点,暖身又养气
1、饮食:温补不燥,吃出“暖底子”
小雪寒气重、空气干,饮食要遵循“温补养阳、润燥生津”,别盲目大补!
推荐食疗:
温阳驱寒:羊肉(炖萝卜解腻)、牛肉(栗子炖牛肉补气血)、生姜(煮姜枣茶暖脾胃);
润燥防干:白菜(煮豆腐汤清润)、银耳(炖百合润肺)、核桃(每天3-5颗补肝肾);
应季食材:糍粑(糯米养脾胃,别过量)、山药(蒸着吃或煮粥,健脾养胃)。
注意:少碰生冷食物(冰饮、凉菜易伤脾胃)、辛辣燥热(火锅、辣椒吃多易上火)、过咸食物(腌菜要适量,避免加重口干)。

给大家分享一个简单食谱:萝卜羊肉汤羊肉切块焯水,加姜片、葱段炒香,加开水煮沸后放萝卜块,小火炖1小时,加盐调味即可。喝一碗,全身都暖了。羊肉性温,能温补脾肾阳气;萝卜可理气消食,和胃降逆,可助其发散,可缓解畏寒怕冷,手脚冰凉之人,亦可改善冬季因寒邪伤脾胃导致的食欲不振,腹胀的患者。

2、起居:早睡晚起,保暖“护关键”
小雪后昼短夜长,阳气闭藏,作息要跟着“慢下来”。
睡够“养藏觉”:尽量22:30前入睡,早上等太阳出来后再起床(别太早受凉),让阳气好好“养”在体内;
保暖抓“3个部位”:(1)头部:戴帽子(尤其老人小孩,头受凉易头痛);(2)颈部:围围巾(避免风寒入侵喉咙,预防咳嗽);(3)脚部:穿厚袜、睡前泡脚(用40℃左右的水,加艾叶或生姜煮10分钟,泡到脚发红即可,能驱寒助眠)。另外,室内暖气开久了容易干燥,可放一盆清水或用加湿器,湿度保持在50%-60%,避免口干、鼻干等症状。
3、运动:温和适度,别让阳气“漏”了
冬天运动别追求“大汗淋漓”,过度消耗反而伤阳气,推荐温和的运动。

适宜项目:八段锦、太极拳、饭后散步(选上午10点后或下午3点,阳光好的时候);
注意事项:运动前先热身(避免拉伤),运动后别马上脱衣服(防止受凉),以“微微出汗”为最佳状态。如果怕冷不想出门,在家做几组拉伸也可以,重点活动肩颈、腰腹,避免久坐僵硬。
4、情志:少“忧思”,多“晒暖”

小雪天阴沉沉的,人容易情绪低落(中医叫“悲秋伤冬”),可以这样调节:
多晒太阳:阳光能促进血清素分泌,让心情变好,每天晒15-20分钟;
找乐子:和家人一起做小雪习俗(比如腌咸菜、包饺子),或听轻松的音乐、读喜欢的书,别一个人闷着,利于情绪的抒发。
少纠结:冬天是“养藏”的季节,心态也该“慢下来”,别为小事焦虑,让情绪跟着身体一起“歇一歇”。
就能把日子过得暖暖的!
原标题:《小雪至,寒意浓——这份暖冬养生攻略,帮您安稳过好冬|二十四节气》
阅读原文
来源:闵行卫生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