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搭建的只是一座‘断桥’,制造着理解的假象。”
作为《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七季主持人季(下称“offer7”)的观察团成员,陈铭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这位曾被余秋雨先生誉为“可能是世界上最会说话的年轻人”,却对语言充满“不确定性”。
《奇葩说5》BBking、各大辩论赛最强辩手、在行业主持多年,又以武汉大学传播学者的身份活跃于各大综艺节目,陈铭在《offer7》的观察室里,不仅看着年轻主持人一步步长大,也时常反思“表达”的真正意义所在。

陈铭担任《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七季的观察团成员
年轻主持人的优与惑
“如今做主持人太不容易,要求太全面,采编播导评各个环节皆需精通,不能有短板,更不能有死穴,必须全程hold住。”陈铭在谈及节目考核标准时,连用两个“太”字以强调行业现状,“有时我在想,若能重返年轻时代与他们同台竞技,也未必能胜出。尽管我在观点表达和逻辑性方面或许具备一定优势,但在新闻播报的规范性和现场采访的经验上,这些年轻人已然超越当年的我。”

《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七季收官图
在多期节目的观察中,几位选手的鲜明特质给陈铭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宇嘉的直率、坦荡,为了目标全力以赴的那种纯粹,充满了青春的色彩。”他毫不掩饰对这位选手的赞赏,“即便她目前在某些专业环节尚有欠缺,但你依然会对她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她能不断接近目标,取得耀眼的成绩。”
而另一位选手王韵琳则展现了截然不同的稀缺能力:“她或许觉得自己在深度思考、专业观点输出,尤其是航空航天这类特定领域的表现不够理想,但在访谈环节,她那种无意识流露出的亲近感,迅速与人建立信任、打开心扉聊天的能力,实则极为宝贵。”

选手王韵琳
欣赏之余,陈铭在观察中也发现,这些年轻选手普遍陷入了一个共同的误区:“他们最大的问题在于,根本没意识到自身的优点有多么珍贵。”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些许惋惜,“他们总是将目光聚焦在自己的短板上,认为自己在ABCD各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尽管他们也知道自己拥有优点,却未能真正看清这些优点究竟有多么闪耀。”
结合多年高校教学与行业实践的经验,陈铭给出了明确的成长建议:“心态的重要性远胜于弥补短板。如今是内容生产过剩、受众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人们永远不会因为你没有短板而记住你,唯有当你的长板足够突出时,才会被真正看见。”节目中,一些选手采访易立竞等资深主持人时提问深度不足,陈铭洞察到背后深层时代症结:“紧张是表象,核心是深度思考能力缺失,与阅读习惯和思辨训练密切相关。”作为经常接触18至22岁本科生的高校教师,他归结为“代际差异”。

选手冯程朗

易立竞在节目中接受选手采访
“90后、00后成长初期以文字为第一信息渠道,强调抽象思维、逻辑推演;而今年轻一代首要是视听内容,短视频、图片加注脚文字成主流,导致脑区使用变化——重情境感受轻逻辑推理,感性认知压倒理性思考,情绪体验盖过深度思辨。”这种变化直接削弱了培养长阅读与深度思考能力。“碎片化信息将完整思考切割得支离破碎,情绪频繁波动,导致需要沉淀专注的长阅读能力被稀释。” 陈铭从生理机制角度阐释,“负责逻辑思辨的前额叶训练匮乏,处理情绪的杏仁核却持续强化,这种生理变化必然反映在思维模式上。”针对这一问题,他提出提升路径:“每天在大脑最佳状态时段抽出1~2小时,隔离手机并放置在不易触及处,专注文字阅读或系统学习。初期可能疲惫,许多人坚持15分钟便会犯困,但需坚持,如同锻炼肌肉般训练脑区。”

陈铭在辩论
此外,他推荐参与读书会、辩论等活动:“读书会通过汇报加压,辩论通过逻辑对抗倒逼思考,外部压力能有效提升思辨能力。” 同时强调“重建附近”的重要性:“如今许多人生活在互联网云端,缺乏真实人际连接。哪怕多与外卖小哥聊两句、递瓶水,这些有温度的真实互动,能帮助脱离虚拟世界,回归生活本质。”
在观察室里,陈铭也犯难。到底是忍不住直接“喂答案”,还是该放手让选手们自己去“踩坑试错”?
“我常逼自己闭嘴,没忍住就成‘老登说教’,特尴尬。以前长辈给建议是负责,现在年轻人觉得是拿老经验‘碾压’他们。我年轻也会这样想,所以得学会尊重。” 陈铭认为时代早变了,“过去坚信的答案,在现在的媒介环境和经济形势下,可能早不适用,甚至是错的。沉默也是自我成长,能看清年轻人的真实感受与认知。”
他分享对“试错”的见解:“人生有‘弯路守恒定律’,该走的弯路迟早要走。你帮他八九岁避开,十二三岁可能还会再走。与其强行干预让他后期付出更大代价,不如让他按自己的成长节奏来,这或是更优解。”
让陈铭印象深刻的,是节目中部分选手展现的“克里斯马人格”——与生俱来的领袖气质和极强的沟通感染力。这让他更加坚信人格魅力是主持人的核心价值。“有些选手专业技能或需打磨,但一开口能让人信服、一互动能拉近距离的特质,后天难培养。”他以《offer7》考核为例,“新闻主持要客观严谨,综艺主持需活泼灵动,但无论哪种类型,能让观众产生信任和好感的人格特质,永远是加分项。”他补充道,“现在观众不再满足‘标准主持人’,更愿看到真实、鲜活、有温度的表达者。你可以有小缺点,但要有独特人格标签,这才是让人记住的关键。”

《奇葩说》时期的陈铭
主持人是整段生命叙事的展现
AI爆火后,“AI会取代主持人吗”成为行业焦点。陈铭在上海人工智能大会亲见AI陈铭:“声音和我一样,用《奇葩说》语料训练,甚至比现在的我更锐利果敢。”但,这让他更确信真人主持人不可替代。
“按当前技术,生成式AI永远取代不了主持人的核心功能。”陈铭观点明确,“AI能做优美修辞、独特表达既有观点,但边缘问题的观点突破和思维创新,它做不到。”他说:“主持人发言不只是名字或声音在传递信息,而且是整段生命叙事的展现。过往经历、爱恨情仇都会成为观众前置认知,潜移默化融入理解。”他举例:“就像听王菲唱歌,你感受到的不只是旋律歌词,更是她名字背后的全部故事——人生历程、性格态度、情感波动,这些都会不经意影响欣赏。”而AI截然不同:“它前置认知空白,叙事断裂。即便模仿我声音语气说同样的话,我讲和AI讲,对观众仍是两个故事、两种情感,这是最核心差别。”
除AI冲击外,媒介巨变也重构了主持人行业生存逻辑。“电视时代有强把关人,频道和时段垄断,数十亿观众需求集中于数百频道,每日仅24小时播出时长,资源稀缺性催生特定行业伦理。”陈铭回忆了传统准则,“那时要求主持人‘自我最小化’,搭建话语场让嘉宾表达,‘照亮他人,不被看见’是最高准则。”如今权力彻底反转:“从大屏到小屏,观众掌控绝对权,可倍速、快进、发弹幕甚至划走,话语权从说者转移到听者手中。”
权力反转重塑主持人职能。陈铭称新时代表达者不应被单一身份标签束缚,以参加央视《时尚大师》为例,他既做文化嘉宾输出观点,又承担主持串场,曾纠结于“收”与“放”,后意识到传统分工落后。他认为现代表达者要具备“话语场嗅觉”,按需发挥作用,不被头衔限制。在《offer7》观察室,他践行此理念,与观察团无明确分工和预设定位,按需承担开场、提问、串场等工作,有观点就充分表达,更自在且契合节目需求。
在讨论观察团职责时,陈铭部分同意担任观众“嘴替”一说:“观众希望观察员成为‘移动弹幕机’,说出他们想说却未说出口的话,这是合理需求,应满足。但若只做大众情绪传声筒,安全却不长久。还需说出观众依稀想到但未清晰表达的,甚至深层原因。这些内容虽可能不大众、流量少,但因独特角度和温度,仍具重要价值。”
此外,陈铭认为,传统媒体人转型个人IP过程的确充满挑战,此过程有脱胎换骨之痛。在当前内容过载环境下,专业性标准正在变革,专业形式会被擅长标准化输出的AI弱化,而揭示真相的内容专业能力永远稀缺。他强调说,新闻人的价值在于挖掘“多维度真实”,这种需要阅历、经验、新闻伦理与专业素养等长期积累的能力,是流量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在“断桥”之上找寻珍贵共鸣
从武大讲台到节目舞台,从辩论选手到观察团成员,陈铭切换多重身份,却始终坚守对沟通本质的追问。他认为“人是不可进入的,每个人的自我世界都完全封闭”,此观点既有哲学式悲观,也有直击本质的清醒,“所有理解都基于幻觉,你理解的只是心中‘他’,非真实的他”。这种认知让他透彻体认语言局限性,“语言似搭建沟通桥梁,实则是断桥,制造理解假象,掩盖无法触及的真相”。 他解释,人无法接受彻底孤独,断桥带来的理解假象是人类最后的温暖,人类作为群居动物,需要在主体间寻找存在可能,即便基于幻觉也有重要意义。
若不受流量、收视、预算等因素限制,陈铭最想做街头“咖啡厅快闪”对谈节目。他会在人多街道选好奇的陌生人询问能否聊天,对方愿意,大巴上工作人员会即兴布置场地,摆桌椅、铺餐布、放饮品,然后无预设对谈15到30分钟后撤离。此构想源于他对真实人际连接的渴望,他想捕捉不期而遇的、朴实本真的共鸣。
当被记者问到以自然现象标识自己的核心生命特质时,陈铭选“闪电”作意象。
“它瞬间出现又消失,却留永恒印记。”
他引用霍金的观点:宇宙中最浪漫的是“遥远的相似性”,跨越距离的共鸣令人感动。陈铭认为普通的人际沟通也是如此,哪怕一瞬间,能感受对方痛苦与欢乐的真实共情,就是“爱的时刻”,也是沟通的终极意义。

陈铭的微博照片
澎湃新闻记者 黄河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