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王一理
“能不能把录音棚还给配音演员?”日前,电影《疯狂动物城2》公布中文配音阵容,再度将“明星配音动画电影”这一现象推上舆论风口。《疯狂动物城2》的争议,绝非简单的“跨界尝试”,而是一场关于艺术话语权与商业话语权的无声交锋。
《疯狂动物城2》电影海报 图据猫眼专业版
虽然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拥有稳定粉丝群体的头部配音演员,但行业整体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少数知名配音演员曝光度高,而大量新人配音演员则长期面临“无戏可配”的窘境。加之AI语音技术的持续发展,中下层配音演员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在此背景下,明星配音的介入,无疑加剧了行业竞争的失衡态势。
因此,在这场关于“专业”与“流量”的争论中,当那些在自己主演的影视剧中都需要专业配音演员“保驾护航”的明星,转身为动画片配音时,观众不约而同抛出一个疑问:“他们真的能配好吗?”
即使观众应理性看待跨界,但终究是以质量为尺。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是要杜绝“跨界”的可能,而是为了确保作品能以最佳状态呈现。相比之下,专业配音演员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于他们是用声音“服务于角色”而非“展示自我”。配音演员虽被划分在演员行列范畴,但是对从业者的台词功底、气息控制能力以及对角色细微情绪的把控和理解程度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专业配音的价值在要求严苛的领域内依然无法被替代。而只有在商业利益和艺术价值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声音真正服务于角色。
当兔朱迪和狐尼克在银幕上继续追寻正义与理想时,银幕之外,配音演员的麦克风前,却站满了自带流量的明星。依赖明星吸引流量,本质上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当专业让位于流量,艺术让位于营销,最终伤害的是观众的信任与行业的生态。
说到底,观众想看的是一个真正充满奇思妙想的“动物城”,而非一个挂着艺术之名、行流量之实的“明星秀场”。唯有让作品回归艺术本身,才能实现商业与艺术的真正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