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港剧又迎来热议的焦点。

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

《新闻女王2》刚开播,点击量在内地就轻松破三亿,豆瓣还给了8.5分。
这数值一出来,很多人都觉得惊讶——毕竟,港剧续集有时候没那么给力,但这次明显不一样。
而且,香港的收视率也挺厉害,首周就嗨到23.5点,比第一部还提升了15%。
这成了TVB最近几年最火的开局之一。
更有意思的是,剧组的财报信息里透露,这次投入大得让人惊讶。
每集制作成本涨到250万港元,还把实景比例从40%提高到65%。

比如在深圳那边,还真还原了香港的新闻直播间,连在新加坡滨海湾搭建演播厅,全都走心了。
海外版权也卖得不错,预售达2000万港元,像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平台都买了单。
而且,TVB还推行“底薪加分红”的新制度,主要演员还能分到海外版权的15%。
说到演员,大家都在关注片酬差异。
佘诗曼第二季赚了100万港元,比第一季多了一倍多——但跟内地一些大牌比起来,依然算“便宜货”。
比方说,黄宗泽拿50万,海宁35万,这“港式性价比”真是挺扎心。

可问题也来了:这么高的制作费和分红制度究竟是金矿,还是会惹出别的麻烦?
毕竟,港剧的片酬控制在总成本的35%以下,这跟内地60%的比例差得挺远。
不得不说,市场的变化也很快。
合拍剧越来越多,点击分成模式正在冲击传统的薪酬体系。
观众对演员挑战极限、真实演技的认可,也在推进这个行业变革。
佘诗曼那条过的哭戏,连带粉丝都说:“终于看到既专业又用心的港剧了。

”老板们也开始反思:是不是有人爱看的是“你投钱我投演”,而不是只看明星片酬。
从这次剧集的表现和背后变化,港剧的未来可能会走得更复杂一点,也更有看头。
想想,剧组投资这么大,是不是反映出港剧在对抗同质化、走向国际时,正变得更有“资本味”了?
不过,谁知道呢,这是不是个信号—港剧这次不一样了?
也可能,这是个契机,让我们期待港剧创造出更真实、多元的作品来。
这场风暴过后,你觉得港剧还能坚持“打拼”多长时间?

或者说,港剧的价值和片酬,究竟还是个“看脸”时代的折射?
留下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