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福建舰正式入列的新闻还在全网刷屏,另一则消息已携风雷之势而来。11月11日人民空军成立76周年之际,主题微电影《梦远》中,攻击11无人机首次以战斗姿态惊艳亮相.它与歼16D电子战飞机、歼 20隐身战斗机组成编队飞行,在协同作战场景里,攻击11的呼号“玄龙”清晰传出,这一幕瞬间点燃所有军事爱好者的热情。

从电磁弹射航母的震撼亮相,到空军战略重器的悬念预告,中方在短短数日内打出的这套“组合拳”,已不再是简单的装备更新。它清晰地指向一个事实:美国军方与智库多年来反复推演、最为担忧的局面,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福建舰入列,意义绝非仅仅增加一个海上作战平台。作为全球除美国外唯一现役的电磁弹射型航母,它标志着中国海军战略从“近海防御”向“远海护卫”的实质性跨越。
电磁弹射技术,正是这场变革的核心引擎。它让舰载机的出动效率呈倍数级提升。这意味着歼-35隐身战斗机可以满油、满弹起飞,作战半径足以覆盖从马六甲海峡到西太平洋的关键航道。而随之登舰的空警-600预警机,将成为一个强大的“空中指挥所”,把中国海军的探测与指挥范围前推至第二岛链。

更重要的是,辽宁舰、山东舰与福建舰共同构成的“三航母”格局已然成型。它们可以实现“一艘前沿执勤、一艘轮换休整、一艘维护待命”的灵活部署。对于高度依赖海洋贸易的中国经济来说,这无异于穿上了一件坚实的“海上铠甲”。而这,恰恰触动了美国西太战略中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梦远》中攻击11的战斗姿态亮相,绝非无的放矢,它标志着中国空军 “有人 - 无人协同” 作战体系已从概念走向实战化,正推动战略力量体系完成关键升级。此次攻击11与歼16D、歼20的协同作战场景,暗藏多重战术突破:
首先是攻击11的 “踹门” 能力:作为隐身无人机,它可凭借低可探测性率先突入敌方防空圈,携带精确制导武器摧毁雷达站、防空导弹阵地等关键目标,为后续编队扫清障碍;

其次是歼16D的 “电子护航”:其搭载的电子干扰设备能压制敌方电磁信号,掩护攻击11与歼20的行动,形成 “电磁屏障”;
再就是歼20的 “指挥中枢” 角色:作为有人战机,歼20飞行员可通过数据链实时控制攻击11,分配作战任务,实现“1 N”的作战模式,大幅提升整体打击效率。
这种 “隐身无人机 电子战飞机 隐身战斗机” 的组合,彻底改变了传统空战模式。它意味着中国空军已从 “国土防空”,全面蜕变为 “空天一体、攻防兼备” 的战略力量,能在复杂战场环境下实施多维度、立体化打击。

美国的焦虑,根源在于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非对称超越”之路。这不是一场他们熟悉的、单纯比拼装备数量和吨位的军备竞赛,而是一场着眼于体系对抗的“升维打击”。
福建舰跳过了蒸汽弹射,直接攻克了电磁弹射;歼-20凭借独特的气动布局,在超机动性上超越了F-22;如今攻击11与歼20、歼16D构建的协同体系,又走在了美军前面 , 美军“忠诚僚机”项目仍处于测试阶段,而中国已通过《梦远》展现出实战化雏形;更为关键的是,从舰载综合电力系统到航空发动机,一系列“卡脖子”的技术难关被逐一攻克,实现了完全的自主可控。
这种“补短板”与“锻长板”同步推进的模式,不断稀释、化解对手传统优势。这便是中方的“天大阳谋”。 一切在阳光下进行,靠硬核科技与坚定战略意志,让对手看清趋势,却无力阻挡。

从福建舰的电磁弹射之光,到《梦远》中攻击11领衔的协同作战场景,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正在不断加速。美方的担忧已然成真,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想要挑战谁,而是因为,我们守护自身和平发展与核心利益的能力,已经迈上了全新高度。
这盘大棋,显然才刚刚进入中局,未来的精彩,值得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