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钻坚研微,撕开迷雾见真章;步履不停,只为每一个事实的重量;
他们,以笔为刃、以真相为盾,深耕社会痛点与乱象,为普通人说话,为不平事发声;
他们,玩转多元形式,让新闻活起来;链接千万用户,让价值传递更远;
他们,稳步拓进国际传播,深挖城市亮点,助力西安海外形象出圈;
他们,紧盯市场脉搏,解读经济逻辑;用专业视角,为读者精准服务……
今天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华商Star级采编天团闪耀登场!他们在各自赛道全力以赴
用热爱与奔赴 定义新闻人的模样
大风说,引理性思想之潮

高雅梅(编辑)
在新闻评论“大风说”这一舆论高地,执笔为炬,照亮公共议题的幽微角落;在华商全媒体矩阵乘“大风”之势,横渡舆论洪流的喧嚣漩涡。在信息纷繁的时代,始终坚守新闻人的初心,以客观还原真相,用专业剖析社会肌理。无论是民生痛点还是时代命题,都能在拨云见日间传递理性温度。
2025年新年社论、胖东来内裤致敏风波、千禾酱油辟谣、跑马女护士哭诉调休……一篇篇掷地有声的评论,既展现了对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亦彰显了媒体人的责任担当,让公共讨论回归理性与建设性,为时代进步注入思想动能。
信息洪流中捕捉新闻脉搏

宋凡(记者)
作为一名深耕视频业务多年的新闻记者,聚焦互联网端主流领域的重大热点,在信息洪流中第一时间捕捉新闻脉搏,抓住核心,高效整合、丰富素材、视觉包装,将复杂事件或单一碎片编辑成为通俗易懂、传播力强的视觉内容。
凭借专业与新闻敏感,持续为华商报官方系列视频号产出爆款内容,每月产出播放量千万级别的视频作品。九三阅兵系列视频、全国两会系列视频、“3·15”系列报道等新闻信息,彰显出持久的华商影响力和受众关注度。
解码“八零后养老”新命题

刘雅婷(记者)
聚焦老龄化社会现状,以《想养老的八零后》全媒体为切口,成为华商网深耕养老行业新业务的先锋力量。从探访各大养老院现状,到传递不同的养老方式,再到不同年龄段老人适用产品的科技感,系列报道兼具行业深度与民生温度。通过融媒矩阵整合视频发布,既呈现医养结合加持下的创新模式,也让科技养老走进普通百姓。
系列报道不仅引发跨代际共鸣,更搭建起公众认知的沟通桥梁,为华商网拓展银发经济垂直领域报道树立标杆,用有力量、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助力大众破解养老焦虑,推动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拿着笔,带着真诚
为普通人说话,为不平事发声

于震(记者)
2025年,采写的调查报道《“菌群移植治疗”疑云》揭露行业乱象,为患者维权并促进行业整改;《“老头乐”系列报道》全方位解析乱象,推动公共安全治理;《假健康证泛滥如何解》则直接助推本地健康证数字化管理进程。《48岁油漆工中毒离世》登微博全国热搜第四,彰显人文关怀与公共警示价值。
日常采写的《法治周刊》报道,如《2000万收购盗墓所得青铜器,西安古玩店老板获刑10年》等得到广泛传播,持续扩大华商品牌及法治宣传影响力。
专注陕西海外形象传播

强鑫(编辑)
2025年,华商国际传播中心成为陕西海外形象传播的有力推手。
在国际传播领域稳步拓进。统筹账号矩阵建设,构建覆盖海外主流社交媒体平台的立体传播网络。立足资源整合,与数十家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共建“国传朋友圈”,策划组织五次海媒联动活动,累计触达海外网络用户3000万,快速形成跨区域传播合力。
深挖西安城市亮点,打造西安T5航站楼运行、地铁寒窑站美出圈、火箭与西安城墙同框等爆款选题,联动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账号共创推介。在海外平台发布的内容获中国驻外使领馆、驻外使节及重点媒体转发70余次,切实提升华商国际传播效能。
深度挖掘重要话题

张鹏康(记者)
华商报大风新闻的骨干力量,时刻保持新闻敏感。及时、迅速核实国内突发事件,持续关注、深度挖掘具有社会影响力、涉及公共利益的重要、热议话题;关注与民生息息相关、群众反映热烈的社会问题,推动社会民生、司法公正等问题的解决,为华商报大风新闻提升全国影响力作出努力。
代表作有:《淄博投诉环保问题被打伤获赔300万,当事人再审无罪》系列报道、《三河市禁用“红蓝黑”三色广告牌,市委书记被免职》系列报道、《买摩托车交强险购买难》系列调查、《“天生花脸”秦腔演员安万》人物专访等。
“内容价值 用户连接”的实践

唐楸垚(记者)
以“内容价值 用户连接”为工作核心,积极投身二三里资讯的内容创新与品牌深化,于账号深耕、品牌活动与栏目策划三大领域取得突出成效。
以数据驱动内容策略,打造《冰雹突降长春》《摩天活力城汪小菲现身》等多个百万级视频播放爆款内容,以“事件性 社交性”双轮驱动,有效增强了账号传播力与用户黏性。在“单身男女”活动中,推动“幸福连线相遇长春”大型相亲活动创新落地,探索“文旅 社交”融合模式,带动栏目报名人数增长3倍,进一步巩固了该品牌在吉林地区的领先地位。
同时,在“小里普法”栏目,参与多场法院联动直播,更远赴河南完成《金法槌》宣传片制片工作,实现了从采编到制片的角色跨越,持续以专业能力为二三里资讯创新注入新活力。
构建并坚守华商汽车的全域阵地

江小红(记者)
在受众阅读移动化、碎片化,汽车传播网络化、达人化的变革中,在各个第三方平台建立华商汽车的声量阵地。
开创式提出并推进《车主说》栏目的采访报道,以真实车主的实际感受和体验为消费者提供参考样板,增强华商报的内容服务性;从过去注重资讯、政策并重,向车型体验评测等更垂更深的方向延伸,提升对受众的直接帮助性,传播理性的购车、用车知识,引导消费新观念。同时秉承华商关注民生的传统,结合“3·15”对消费者用车过程中遭遇的困难进行采访报道,让华商报汽车行业的报道内容兼具华商报为民、利民的特色!
坚持新闻视角与人文底色

申伊禾(记者)
以节日IP唤醒非遗记忆,以城市故事激活在地情感,通过端午龙舟、秋分节气、让西安变长安等连续策划形成可复用的文化产品,携手非遗艺人、陕北秧歌、三弦演奏家构建名人传播链路,把传统技艺转化为可体验、可搜索、可分享的内容消费场景。
在视频策划端坚持新闻视角与人文底色,将城墙特色地标、长安特色文化、中国传统技艺等转译为可视化故事,通过镜头实现主流舆论场与社交话题场的双向渗透,挖掘兼具文化深度与商业广度的增长动能,实现了内容创意的升级。
提升新闻短视频的传播力

刘青青(编辑)
媒体的价值根植于为民服务的初心,我们的镜头和笔触,都是为了更好地传递民意、服务社会。在华商传媒二三里资讯“视频化、移动化”战略引领下,全力投身新闻短视频新战场,将董宇辉、开封王婆安康行等重大事件解构为系列爆款,实现单次活动曝光上亿次,为内容转型探索出高效路径。在“3·15”执法、中高考、记者探校等重大策划中,推动华商品牌实现区域全覆盖,多条爆款作品转发点赞10万 ,将传播力切实转化为公共服务的实际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