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夏天,我从江苏高邮师范学校毕业,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当时的我非常渴望在三尺讲台大展身手,然而现实却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我初登讲台的热情。
刚开始,因为我是学校仅有的几位科班出身的师范生,学校领导很看重,几次给我上公开课的机会。为了上好公开课,我尽力模仿名师的课,从教学设计到说话的语气、动作等。怎奈我嗓音条件一般,普通话中还夹带着难以掩饰的乡音,在人多的场合容易紧张……这些“短板”犹如一道道无形的枷锁,牢牢地将我钉在“上课平庸”的标签上。
后来,学校又来了几位年轻女教师,她们个个形象出众,能歌善舞,课堂生动活泼,深受领导和同事好评。两相对比,领导对我的期待渐渐消散,那扇通往公开课舞台的大门自然也对我悄然关闭了。
那些年,我徘徊在迷茫与自我怀疑的边缘:尽快补上“短板”?还是换一条道路?
就在最迷茫的时候,我想起了那个一直陪伴自己的“老朋友”——写作。与口头表达的笨拙相反,与文字为伴时我感到无比的自信和从容。于是,我决定扬长避短,利用业余时间埋头苦读特级教师的教学设计,并通过自学考试先后拿下中文专科和本科文凭,系统地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夯实了专业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我将对文字的敏感和对结构的精准把握全部倾注到了教学设计上。
我不再执着于模仿名师的授课风格,而是开始潜心研究每一篇课文,精心雕琢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会为了一篇课文的导入语而苦思冥想,为了一个新颖的教学结构而翻阅大量资料。终于,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渐渐地,我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教育刊物上,那些静默的文字成了我最有力量的“长板”。
学校领导看到我的文章后,给予我热忱的鼓励,并让我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
我的“长板”终于被人看见了。我不再是被公开课遗忘的人,反而被请进学校的“磨课团队”。从此,我的战场从台前转移到了幕后。学校有老师要上公开课或参加赛课,我都会充当参谋,充分发挥自己善于文字构思和逻辑架构的优势。看到一位位同事带着我的设计思路在公开课上大放光彩或在各级赛场上摘金夺银时,我心中的喜悦与自豪无以言表。
2008年,因为出色的教科研能力,我被领导和同事推上了学校教科室主任的岗位。在新的岗位上,我主持的省级、市级课题接连落地开花,学校也因此被评为市县两级“教科研先进集体”。2014年,我设计的“一案三单”课堂教学模式获得了上级领导的肯定,近年来我又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其中,“一案三单”模式正式进入2.0时代。
我更将自己的“长板”延伸到学生身上,鼓励他们像我一样用文字记录生活、表达思考。经年累月,我所带的学生有近200篇习作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曾有一届学生3年发表了54篇文章。学生那一篇篇稚嫩却充满灵性的文章,便是我教育人生最闪亮的勋章。
从台前的局促不安到幕后的默默耕耘,从公开课的“边缘人”到教科研的“参与者”,我从未放弃过“长板”探索:认准自己能做的事,坚持做下去。
如今,我已两鬓染霜,即将到龄退休。学校又让我协助培养青年教师,我总会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并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但千万别让它挡住你看见自己“长板”的眼睛。教育的天地无比广阔,讲课动听是一种能力,设计精彩是一种才华,能点燃孩子的写作热情更是一种伟大的创造。不要忙着低头补短板,请尽情抬头,将你的“长板”做得更长,让它成为你不可替代的底气。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11月05日第7版
作者:姚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