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有网友发现演员温峥嵘同时“现身”多个不同直播间,且还穿着不一样的服装,推广不一样的产品,这一情况很快引发热议。记者注意到,互联网上俨然出现了一支“赛博温峥嵘”大军。

有粉丝“一天举报18个”
记者在搜索温峥嵘相关内容的时候,短短十来分钟,刷到了四个温峥嵘推荐的不同品牌产品的视频,但令人大为迷惑的是,明明是不一样的品牌产品,但话术却是同一套。

还有的商家广告在AI合成上更加离谱,刘涛、张柏芝、舒淇、戚薇等一众知名女明星为温峥嵘宣传的某品牌面膜站台,视频里的戚薇说:“对不起温峥嵘我给你道歉”,刘涛说:“我很感谢温峥嵘给我推荐了xx面膜,我能有这样一个福气。”
今年4月1日,温峥嵘发视频打假,明确地表示自己只有一个账号直播,她和团队也注意到了有很多账号冒充她开直播、打广告,她也支持粉丝看到了盗播的直播间进行举报。

一名温峥嵘的粉丝在五月时表示,自己在一天之内一连举报了18个伪造温峥嵘的直播间,“根本举报不过来啊,举报一个又新增一个。”大半年时间过去了,仍旧有商家盗用温峥嵘过往的直播素材,用录播抠图或者AI换脸等方式合成虚假直播内容。
由于AI直播间未明确标识技术合成属性,消费者难以追溯责任主体。即使发现受骗,也需面对商家推诿、平台追责困难等问题,维权效率低下。
AI滥用门槛有多低?
更值得警惕的是,AI工具极低的使用门槛已挡不住各怀心思的使用者们——不管这心思是非法牟利,还仅仅是好奇。
“家中闯入流浪汉,速回!”10月17日晚,安徽一女子用AI工具生成了高度逼真的“流浪汉卧坐餐厅”等图片,发给在外聚餐的丈夫,想测试其反应。没想到,丈夫信以为真,当即报警求助。民警赶到现场,确认是一场虚惊。
记者调查发现,近期已有多地出现过因“AI整蛊”引发的闹剧,有的引得亲属连夜从外地赶回,有的甚至引发整栋楼被逐层排查。民警提醒,此类行为若造成严重后果,可能触犯法律红线,涉事人员将面临拘留罚款,严重的需承担刑事责任。
曾经只出现在科幻片里的AI技术,如今的使用门槛到底有多低?海报新闻记者进行了现场实测。
以虚拟一段“流浪汉闯入家中”的视频为测试目标,记者先拍摄了一张自家厨房的照片,将照片上传到“可灵AI”“即梦”等AI软件中,随后输入一段指令性的提示词:一名流浪汉站在厨房门口,他的手里拿着一个馒头。点击生成按钮,十几秒后,一张流浪汉站在记者家中厨房的照片便出现在眼前。

只需要在AI软件中输入一段提示词,一个拿着馒头的“流浪汉”就出现在了厨房门口。(右图为AI生成画面)
“照片可以PS,有视频才有真相。”抱着这样的想法,记者继续尝试。
在生成上述图片的基础上,记者继续点击生成视频按钮,并加上了描述动作的提示词:流浪汉吃了一口馒头,走到镜头前,笑了笑。几十秒后,任务完成,一段时长5秒的视频就这样生成了:流浪汉非常自然地咬了一口馒头,往前走了几步,露出微笑。视频内容与提示词的要求高度一致,甚至还能看到流浪汉走动时在门窗玻璃上映出的影子!
记者招呼同事们一起来分辨,几个人瞪大眼睛看了半天,也没找出明显的破绽。整个“图生图、图生视频”的过程用时仅120秒,付费用户还可以下载无水印的高清图片和视频。
传统印象中,想要利用软件伪造足以乱真的图片、视频,少不了高端昂贵的设备和精通代码的程序员。然而现实摆在眼前:下载一个软件,输入一两句话,就能办到。
业内人士指出,AI生成工具已实现“单图换脸”“场景植入”等功能,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提取面部特征点及环境元素,可快速完成图像融合和动态生成。在此背景下,部分平台对训练语料管理不严,且未落实合成内容标识要求,导致大量虚假信息以隐秘方式传播。
用AI“管”AI是否可行?
AI技术正在重塑生产生活方式。从横空出世的ChatGPT到无所不能的深度求索(DeepSeek),短短两年,人们已迅速习惯了使用AI工具。然而,迭代升级的不仅有算法,还有与之相伴的滥用风险。
短暂的惊恐和愤怒后,武扬现在有了新的担忧:以后他们(不法分子)会不会用我的声音给我的家人朋友打电话,甚至去诈骗?
有业内人士认为,分辨一段视频或声音是不是经过深度合成,最好的办法是用AI“管”AI。
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究员潘季明表示,从技术角度来说,基于AI技术去识别AI内容是最快的方式。例如,专门的深度伪造鉴别模型可用于分析视频和音频中的不自然特征,如检测眨眼频率、面部肌肉运动生理一致性、音频与纯嘴唇同步率、光源一致性等等,从这些细微的物理或生理破绽中发现端倪。
北京市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律师马盛君指出,由人工智能引发的致损事件不断增加,尽管现有的民法典中针对特定场景的侵权责任规则可以调整某些人工智能应用,但无法一般性地调整不同类型的人工智能侵权行为。他呼吁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加强内容审核和审查工作,确保技术的合法合规使用。
面对愈演愈烈的AI滥用和侵权现象,监管层面启动了多重应对措施。2025年4月,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第一阶段累计处置违规小程序、应用程序、智能体等AI产品3500余款,清理违法违规信息96万余条,处置账号3700余个。9月1日,《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要求服务提供者对合成内容添加元数据标识,杜绝“无标识传播”。
今年早些时候,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三庭庭长陈鸿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针对AI深度伪造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最高法将加强研究,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出台规范性法律文件或实施细则,完善法律适用。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这一AI侵权的重要表现形式,他指出,诈骗分子利用AI深度伪造新技术不断翻新诈骗手法,防范打击难度越来越大。对此,人民法院将积极应对挑战,强化法律支撑,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降低技术门槛原本是为了方便AI生产工具的普及应用,却在不经意间,打开了滥用AI的“潘多拉魔盒”。随着技术的发展,AI治理办法也亟须一次迭代升级。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素材来源:扬子晚报、海报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