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马秀过去快一年半,热搜里的Angelababy却像被按下“慢放键”:国内舞台没了她,海外街拍又频频出现;微博上挨骂,Instagram上点赞飙到近千万。

有人感慨“一手好牌打烂”,有人嘀咕“她好像没我们想的那么惨”。

说到底,她不过是把一条跑道拆成三条,一条扔在国内地板上摩擦,另外两条悄悄铺到了境外资本和数字生意门口。

最显眼的转折发生在三月,《WWD》轻描淡写一句“成为ETRO亚太区品牌挚友”,就把她重新拉回纸面。

印花很浓,合作很轻——代言区域仅限亚太,连全球title都没捞着。

看似掉价,其实精明:ETRO今年要在马来西亚开店,杨颖在那边社交数据一直不错,比硬凹“国际咖”更有性价比。

品牌要的是带货,她要的是露脸,一拍即合,谁也没亏。

影视这块也换了算法。

两年前《风起陇西》播完,她被嘲“瞪眼式演技”,如今新戏《午夜迷宫》直接签了“保底 分红”。

片酬削到三分之一,听起来落魄,却是行业冷收缩时的通行做法:制作方控风险,演员赌长尾。

悬疑题材 电影级规格,只要剧不太崩,分红池就能补一点回来。

她没挑大古装,也没再挤S 仙侠,算是在“安全区”里赌一把“质感翻身”。

真正有趣的是她名下的公司变动。

天眼查里,两家香港公司注销,一家“朝夕文化传媒”新注册,经营范围里明晃晃写着AI数字人。

有人嘲笑她追风口,其实未必:她抖音粉丝四千六百万,直播数据一直不差,如果能把真人流量导给数字分身,哪怕只转化一成,也是一本万利的版权生意。

与其说这是转型,不如说是一次把“颜值资产”提前存进未来银行的小动作,成不成另说,思路不傻。

国内这边确实不顺。

重阳节公益站C位被截,电视艺术家协会名单直接换人,像当众撕下名牌。

舆论对她依旧苛刻,一点风吹草动就上升到“劣迹示范”。

但别忘了,她Instagram已经九百八十万粉,比微博还多,越南版《时尚芭莎》直接给封面,新加坡旅游局递来“友好大使”合同——在另一套话语体系里,她依旧是能卖票的华人面孔。

东边不亮西边亮,老话俗,但管用。

孩子也被拍到在香港面试国际学校,八十万港币年费上热搜。

有人挑刺“炫富”,可换个角度:当国内演出、商务、综艺全线缩水,她肯把精力放到陪读、择校上,反倒像在补齐“妈妈”身份的最后一块拼图。

工作版图收缩,亲子半径扩充,一来一去,也算失衡之后的软着陆。

看下来,杨颖正在做一个“风险对冲”的现场示范:国内信用受损,就把筹码搬到海外;大众市场质疑演技,就缩进分账剧赌口碑;流量红利见顶,就转做数字人搞版权。
每一步都不惊艳,也不算翻身大杀器,但就像把鸡蛋分篮,东篮碎了还有西篮——不至于一夜回到解放前。
说到底,娱乐圈不缺“跌落神坛”的剧情,缺的是怎样在碎玻璃里捡出还能用的镜子。
没人能保证她的悬疑剧一定会爆,ETRO的印花衬衫一定大卖,数字人未来不被新算法卷死。
只是眼下,她在被群嘲和唱衰的空隙里,硬生生给自己开了三条后门。
退路也是路,谁说不是重新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