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人海过客之周舟修仙
说说这次旅行
2025 年的中秋与国庆,像两枚温润的玉珏相扣,轻轻叩开八天长假的门扉。这枚被时光磨亮的行程罗盘,早早就将指针拨向渝蜀贵 —— 那片浸着巴山夜雨的润、裹着乌江雾霭的柔的土地,在我们的旅行清单上,始终印着 “待启” 的朱砂印。身为 70 后,我们骨子里揣着几分旧派的执拗:春节要守着炉边的团圆,断不肯把年味折进旅途;盛夏又怕从长沙 “小火炉” 跳出来,一头扎进川渝更烈的暑气里。唯有这金秋,天是浸了蜜的温,风是裹了桂香的软,连阳光都透着慵懒,恰好够我们用车轮,一点点碾过山河的褶皱。
最初的行程稿纸上,九寨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可对着地图反复摩挲,算着每日几百公里的赶路、陡峭的盘山公路,忽然醒了:带着老人走这样的 “急行军路线”,怕不是看风景,倒成了扛着行李的奔波。“旅途的智慧从不是把日程填得密不透风,是在风景与家人之间,找一道最软的折痕。” 最终,我们把九寨沟折进 “日后专程” 的信笺里,选了条更缓的路:浸乌江画廊的碧波,踩成都的烟火青石板,叹都江堰的千年石堤,望乐山大佛的慈悲眉眼,再循着黔北的红与绿,慢慢往家的方向走。
出行前的务实与诗意
“穷家富路” 的老话记在心里,我们却偏爱 “穷游” 的巧劲。长假头两晚的住宿像涨潮的水,房价蹭蹭往上涌,早早在去哪儿网锁了彭水的连锁酒店,像给旅途钉了个安稳的桩;往后的住处,只圈了几处备选,打算看云看风 “见机行事”—— 省了银子,更留了份 “随遇而安” 的松弛。
更要摸清景区的 “性子”。查攻略时得知,乌江画廊的游船,平日九点后就断了去龚滩的航次,即便国庆加开,也不是随到随走。我们当即把 10 月 2 日的时光,全裹进这片碧水丹山里,打定主意要 “慢下来”:让江风拂够脸颊,让青山看够眉眼,不赶下一站的路。万事俱备时,连车轮都像攒着劲,等着碾过陌生的路,去捡山水里藏着的故事。
第1站:乌江画廊、龚滩古镇 人在画中游
乌江画廊 龚滩古镇
1. 船游乌江:碧波里的山水长卷
10 月 1 日的晨雾还没散,我们就裹着微凉的风启程了。刚并入长益高速,车流就像突然涨潮的海,限速 120 的路面,车速勉强能稳住 60,轮胎像粘在地上似的,只能跟着前车的尾灯慢慢挪。沿途见了三起刮擦,破碎的车灯、应急车道里的身影,让拥堵的路更添了几分焦灼;导航上的路线红得发紫,像一截烧红的铁丝,和往湖北、桂林时的畅通,判若两途。
一路缓行、补电,直到午后才踩着阳光进了彭水。当晚寻了家本地火锅店,红汤锅底刚煮开,辣椒和花椒的香就漫了满桌。可第一口下去,我们这些 “怕不辣” 的湖南人,还是被川渝的麻缴了械 —— 麻劲顺着舌尖往喉咙钻,连头皮都发紧,却又忍不住哈着气笑:“这才叫过瘾!”
2 日天刚破晓,我们就往乌江画廊码头赶。码头藏在隧道旁的山缝里,若不盯着路边那方小指示牌,眨眼就会错过,倒添了几分 “寻幽” 的意趣。船票有三种:单程、往返、短途。我们选了往返 —— 要把一整天,都泡在这山水里。
登船后,在二层船尾寻着几把塑料凳,岳母坐下来,让江风拂着鬓角的白发;我和妻子、女儿进了船舱,凭窗望着江水。游船刚驶离码头,乌江的画就缓缓展开了:山是被斧凿过的青灰,崖壁上的绿树像攥着石缝生长,随船行换着模样 —— 方才还是横亘的绿屏障,转过弯就成了拔尖的石尖峰,偶尔有几丛野花从树影里探出头,给青灰添了点粉白;水是碧得像被江水反复摩挲的老翡翠,水面下藏着朦胧的暗绿,看不见水底的石,却透着润。它有时顺着山势铺成平直的线,一直连到青山缝里的天,像江水和天空接了吻;有时又在山湾处静成湖,把叠翠的峰峦全映在水里,连云影都跟着晃。
江上的铁索桥像根细银线,横拉在两山之间;沿江的高速桥则粗实,裹着钢混的重,一轻一重,倒像自然与人文在对话。江风裹着水草的清,拂在脸上,满船的人要么静望着,要么低声叹,快门声轻得像怕惊着山水。岳母跟邻座的阿姨聊得投缘,指着远处的山说:“这水比宜昌的清江还软,这趟没白来!”
两个小时像眨眼就过,游船靠岸时,阳光正好穿破云层,把江水染成金绿色,连浪尖都闪着光。
















2. 漫游龚滩古镇:邂逅与遗憾的温柔
船刚靠龚滩,古镇就撞进眼里 —— 吊脚楼一层叠一层,从江边往山腰铺,像给青山披了件缀满木窗的衣裳,青石板路在屋宇间绕,缝里都透着千年的老味。可刚下船,码头的台阶就给了我们个 “下马威”,岳母爬了没几级就扶着栏杆喘气,鬓角的汗沾着白发:“不服老不行,这腿沉得像灌了铅。”
跟着人流往右走,先撞见几棵开得艳的花树,花瓣落在青石板上,成了天然的笺纸,我们踩着花瓣走,倒像走在诗里。再往前是座灰砖黛瓦的石门楼,“龚滩古镇” 四个字是隶书,刻在门楣上,砖缝里爬着青藤,连剥落的漆都透着岁月的软。
可再往前一会儿,台阶就陡了,岳母和妻子索性坐在路边石凳上歇着,我和女儿也停了脚。原想找家馆子尝龚滩米豆腐,可放眼望去,铺子都在台阶之上,爬上去怕要耗光力气。最后女儿说:“我去老街探探,半小时就回来。” 我们反复叮嘱她慢些,看着她的身影融进巷子里。
女儿回来时,手里拎着袋刚炸的野生小鱼,还举着手机给我们看:“老街里有明清的吊脚楼,木构的榫卯看得清,像能摸到当年的木匠活。” 午后坐电瓶车往古镇另一端去,竟撞见片开阔的广场 —— 红标语、心型绿植、“我爱中国” 的造型摆得热闹,连路都是平的,轮椅都能走。可返程船下午 3 点要开,我们只能匆匆拍了几张照,带着 “差一步就逛遍” 的遗憾往码头赶。
回程的船上,大家都静了,疲惫像江雾似的漫上来。同样的山水,此刻多了份悠远的静,连江风都软了。望着后视镜里被夕阳染金的乌江,忽然懂了:旅途的好从不是没遗憾,是遗憾里都裹着家人的暖 —— 岳母的喘气、女儿的分享、妻子递来的纸巾,比任何风景都珍贵。














第2站:成都 都江堰 在便利与舒适中漫游
宽窄巷子、武侯祠、熊猫谷、都江堰、青城山
1. 宽窄巷子:烟火里的从容
10 月 3 日的晨光漫过酒店窗台时,我们才自然醒,浑身的疲惫都散了。休整后往成都走,沿途的隧道群连着来,刚钻出一个灯火通明的短隧道,下一个的指示牌就亮了,车灯在岩壁上拉出流动的光带,像在穿越巴山蜀水的屏障。
傍晚进成都时,空气里飘着火锅的麻辣、茶馆的茶香,还有糖油果子的甜,市井的烟火气一下子裹住了我们。在宽窄巷子入口放下家人,我开始找停车位 —— 绕着巷子转了两圈,导航里的停车场到处是满位,最后在一条飘着桂香的居民巷里,寻着个空位。停好车刷了辆共享单车往回赶,傍晚的风带着秋凉,路过文创店的灯笼、火锅店的幌子,看本地人慢悠悠地走,手里拎着刚买的菜,这份不经意的融入,比在巷子里挤着打卡更舒服。
当晚入住后,我们上网排行程:原计划游完都江堰住景区附近,可查了房价才知,国庆期间当地酒店价格翻了倍,评论里满是 “停车场挤”“房间小” 的吐槽。算来算去,成都的酒店不仅便宜,还免费停车、近充电站,更不用搬着行李换地方。“就住成都,早出晚归!” —— 自驾游的自由,就是能随时拐向 “舒服” 的路,不用被计划捆着。




2. 都江堰之行:与身体和解的智慧
10 月 4 日清晨,我们避开早高峰,一小时就到了都江堰。按攻略说的,在游客中心坐直通车直奔秦堰楼 —— 从这里入园,能顺着山势往下走,省力气,对膝盖最友好。
刚上秦堰楼二层,眼前的景就撞得人说不出话:鱼嘴把岷江稳稳分成内江和外江,碧绿的江水顺着河道奔涌,像条翡翠带子;岸边的古柏遮天蔽日,树干粗得要两人合抱;远处的青山连绵,雾还没散,像给山裹了层纱。两千多年前,李冰凿的石堤还在分水,江水奔涌的声里,全是古人把 “水患” 调成 “水利” 的智慧。附近导游的讲解声飘过来:“深淘滩,低作堰,这口诀传了两千年……”
可没走多久,连续的下坡台阶就让岳母和妻子腿脚发颤,膝盖像坠了铅。看着前方去二王殿还要过段陡梯,我们商量了下:让女儿独自去逛,我们在路边石凳歇着。等女儿带着碑刻的照片回来,我们继续往下走,刚到安澜索桥桥头,就被长队吓住了 —— 游客顺着护栏绕了弯,挪一步要等半天,队伍像条长蛇。“去年看了三峡大坝,都是水利工程,不遗憾。” 我话音刚落,岳母和妻子就点头。与其硬撑着排队,不如把力气留着,去走更舒服的路。
从 7 号门出园,在附近寻了家川菜馆。麻婆豆腐的麻辣、水煮牛肉的鲜、红糖糍粑的软,一顿热乎饭下肚,没逛完的遗憾就散了,连空气都变得暖融融的。





3. 武侯祠:与三国的静默对话
午后走进武侯祠,喧闹像被门槛挡住了 —— 红墙竹影在风里晃,斑驳的光落在地上,像撒了把碎金;古柏的枝叶遮天蔽日,连风穿过树叶的声都轻了,空气里飘着三国的厚重。
我们默契地分开走:女儿背着包,拿着导览图往主园区深走,要去细品文臣武将的生平,把那些史书里的名字,和雕像对一对;我和妻子、岳母则慢悠悠逛,在刘备的惠陵前停住,看墓顶的青草铺得匀,古碑上的字漫了苔,风里全是静;到关羽雕像殿时,“乾坤正气” 的匾额悬在头顶,武将手持青龙偃月刀,眼神里还透着刚劲,我们各自拍了照,不用赶时间,只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在走廊石凳上歇着时,风穿古柏的声里,《三国演义》的调子忽然漫上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想起温酒斩华雄的豪情、火烧赤壁的壮阔、六出祁山的执着,如今都凝在雕像的衣纹里,落在碑刻的墨迹中。可千年光阴一过,再辉煌的功业也会淡,倒是身边的岳母、妻子,眼前的阳光、风,才是最实在的暖。
半个多小时后,女儿回来了,手里的备忘录记满了字,指着屏幕说:“我见着庞统的雕像了!他是‘凤雏’,跟诸葛亮齐名,可惜早逝,要是多活几年,蜀汉说不定不一样……” 听着她眼里有光的模样,忽然懂了:这趟旅行的意义,从不是打卡多少景点,是我们互相体谅着,把舒服的时光,都攒在心里。









4. 熊猫谷:人与自然的温柔相遇
10 月 5 日一早,先订好夹江的酒店,再往熊猫谷赶。提前在网上买了票,赶在开园半小时后入园 —— 避开了人流,进门没排队,连空气都透着松快。
在谷口 “熊猫谷” 的石牌前拍了合影,跟着人流往里走。第一个观览点围着三十多人,都静着举着手机,顺着目光望过去:一只大熊猫正捧着竹子啃,黑毛沾着竹屑,啃两口就慢悠悠转个圈,圆身子蹭得竹影晃,憨得让人忍不住笑。我站在后排拍不清,瞥见栅栏另一侧没人,轻手轻脚绕过去,刚站定,大熊猫就从竹影里钻出来,赶紧拍了照、录了视频发家庭群,没一会儿就收到满屏 “好萌”。
没等我看够,其他游客也绕了过来,大家都轻手轻脚,只听见快门声。这只 “小明星” 扭着屁股逛了十分钟,才慢悠悠躲回树丛。再往前,见着只趴在木架上睡觉的大熊猫,屁股朝外,白毛透着蓬松,任凭游客拍照,纹丝不动;还有两只隔着木架对视,黑眼睛望着对方,像在说悄悄话,引得大家小声调侃:“熊猫也有小浪漫。” 岳母把拍的照片发老年群,没多久就收到一堆点赞,她笑着说:“比我去公园散步还受欢迎。”
逛到小熊猫区时,岳母嫌山坡陡,在山下歇着,我和妻子、女儿往上爬。刚到观览点,就见着只棕红色的小熊猫在山坡上跑,细长的尾巴晃来晃去,像团会动的绒球;还有一只躲在树杈上抱树枝,爪子勾着树皮;最静的一只趴在树干上,眯着眼睛晒太阳。旁边导游的声音飘过来:“小熊猫是小熊猫科,跟大熊猫不是亲戚,尾巴上有环纹,特别好认……” 。
半小时后,跟岳母汇合,在出谷处的熊猫卡通立牌前拍了合影,女儿在文创店买了个熊猫钥匙扣:“留个纪念,以后想起来,就像又见着那些小家伙了。”


5. 青城山:与遗憾和解的从容
离开熊猫谷,在市区吃了顿川菜 —— 麻婆豆腐拌米饭、清煮牛肉配蔬菜,吃饱后往青城山赶。导航把我们引到游客中心,却见大门紧闭,门口的箭头指着 “问讯处”。绕了半圈才发现,所谓“问讯处”竟是康养中心,找看管行李的工作人员打听,才知要去前方半路坐电瓶车到山门,再买索道票上山。
先在游客中心和青城山大门前拍了打卡照,按着指引往前走,可走了五六百米也没见电瓶车,只看见对面马路的车满载游客飞驰。问路边保安,说 “往前 500 米对向站点能等车”。拖着发沉的腿走了十分钟,到了站点才知,这里不是始发站,每辆来的电瓶车都挤得关不上门,根本登不了车。
往电瓶车来的方向折返近一公里找始发站,可弯道那头藏在山里,连影子都看不见。来回折腾了近一小时,每个人的额头都渗着汗,腿像灌了铅。望着远处的山影盘算:就算找到车,到山门还得排索道,岳母和妻子肯定撑不住。大家对视一眼,都松了口气:“算了,不登了。”
没见着青城的翠、听不见道观的钟,可这份 “不勉强” 的从容,倒比进山更像旅行 —— 懂得放过自己,才是路上的真意。驱车往夹江走,傍晚住进提前订的酒店,楼下吃了碗热乎的牛肉汤,一天的疲惫就散了。旅行嘛,遗憾也是风景的一部分,像画里的留白,留着念想。
第3站:乐山与宜宾 大佛慈悲与酒香醇厚
乐山大佛、五粮液酒文化博览馆
第三站:乐山与宜宾 —— 大佛的慈悲与酒香的醇厚
1. 乐山大佛:雨雾里的千年凝望
10 月 6 日清晨,天飘着细小雨,我们 7 点半前就到了乐山大佛景区。提前查了攻略,果断避开 “步行下栈道”—— 节假日里,那条道要排 3 小时队,陡峭的台阶对岳母的膝盖太不友好。最终选了 “乘船观佛”,既能看大佛全貌,又不用走路,还能顺带看三江汇流,一举三得。
在游客中心前的石牌拍了合影,跟着指引找摆渡三轮车,橙黄色的车 “嗖嗖” 地穿小巷,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像在打节拍,几分钟就到了码头。登船前,工作人员提醒穿救生衣,岳母怕雨凉,留在船舱里;我和妻子、女儿撑着伞上二楼甲板,等着见大佛。
游船缓缓驶离码头,江风裹着雨丝拂在脸上,凉丝丝的,连头发丝都沾了潮气。没一会儿,船头传来一阵轻呼 —— 乐山大佛稳稳嵌在山壁间,像从时光里走出来:双手抚膝,神情肃穆,头顶的发髻纹路清晰,身上的衣袂褶皱像还带着风,连崖壁上的青苔都透着千年的静。大家纷纷举着手机拍照,身旁有游客感慨:“课本说大佛高 71 米,光看数字没感觉,亲眼见才知有多震撼!”
游船绕着大佛慢慢转,我们换着角度拍:正面看大佛俯瞰江水的从容,眉眼间全是慈悲;侧面看大佛与青山相融,真应了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连三江汇流的 “三色水” 都没错过 —— 青衣江的绿、岷江的浊、大渡河的急,在交汇处织成独特的画,江水撞击的声伴着雨声,格外有层次。
40 分钟后,游船返程,下船时刚过 9 点半。虽然没近距离摸到大佛的衣纹,可一家人没累着,还看清了大佛的全貌,这就够了。按攻略计划,往宜宾赶,下午去五粮液酒文化博览馆,晚上住赤水。
2. 宜宾:酒香里的千年故事
车近宜宾时,酒香像长了脚,顺着车窗缝往车里钻 —— 不是烈得呛人的味,是高粱、大米在陶缸里发酵的温厚,混着点曲香,连滴酒不沾的岳母都探头望:“这味儿扎实,跟家乡酿米酒的香不一样。”
我们心里没底:国庆博览馆开不开?没预约能不能进?先把车停在馆外,对着五粮液商标的鎏金雕塑、印着品牌标识的大楼拍了打卡照,像给这段 “酒香之旅” 先盖了个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跟着车流往里走,保安小哥笑着指引停车:“参观从这边进,不用预约。” 心里的石头一下子落了地。
进了广场,满眼都是 “酒元素”:道路两旁立着不同年代的五粮液酒瓶雕塑,从早期的玻璃瓶到现在的礼盒装,每一款都带着时代的印 —— 有的瓶身沾着岁月的黄,有的印着复古的纹,我们挨个拍照,看品牌的变迁,像读一本浸着酒香的书;广场中央是组市民休闲的雕塑,我们学着雕塑的模样打卡,惹得岳母笑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建筑物顶的酒瓶造型,远看像摆着几瓶五粮液,我一时兴起,对着镜头比了套划拳手势,“哥俩好、六六六” 的口诀一出口,路过的游客也跟着笑,笑声裹着酒香,格外热闹。
进了博览馆,展柜里摆着各式各样的五粮液 —— 早期的出口版、纪念礼盒、联名限定款,岳母指着一瓶复古包装的酒说:“这瓶子跟以前供销社卖的一样,看着就亲切。” 女儿站在宣传片屏前,安安静静看完介绍,跟我们说:“原来用五种粮食酿酒,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难怪香味这么醇厚,学到了。”
慢悠悠逛了 1 个多小时,没赶时间,只跟着兴趣看 —— 看老酒瓶的纹,读酿酒的史,闻空气里的香。离开时,夕阳斜照在广场的酒瓶雕塑上,镀了层暖金,连影子都沾着光。驱车往赤水赶时,酒香还在鼻尖绕,像给这段行程,系了个温厚的结 —— 这趟 “意外” 的酒香之旅,成了路上的小确幸,没有拥挤,只有慢悠悠的惬意。
第4站:赤水、茅台、遵义 —— 丹霞的热
赤水丹霞大瀑布、1913广场、天下第一瓶 遵义会议旧址
第四站:赤水、茅台、遵义 —— 丹霞的热烈与记忆的厚重
1. 赤水丹霞:红色山崖间的碧水欢歌
10 月 7 日清晨,从赤水酒店出发,按攻略的 “错峰路线”,半小时就到了赤水丹霞旅游区。先在停车场的标志性建筑前拍了照,再去游客中心买 “摆渡车往返 电梯升降” 的套票 —— 全程不用爬陡坡,正适合岳母慢慢逛。
坐摆渡车到起始站,没等 5 分钟就满员出发,再乘观光电梯进入景区。刚出电梯,就撞见一条二三百米的隧道,顶部是弧形影音屏,时而群星闪烁,像把夜空裁了块铺在头顶,星星仿佛伸手就能碰着;时而切换成海底世界,游动的鱼群从头顶掠过,连浪花的声都透着活。脚步声在隧道里轻轻回响,氛围感一下子拉满。
出了隧道,跟着指路牌往瀑布走,10 多分钟就到了第一个观览点 —— 只听见 “哗哗” 的水声从山里传出来,像谁藏在崖后唱歌,却看不见瀑布的影子。再往前走几步,瀑布慢慢 “露脸”:先是半遮半掩在山脚后,像害羞的姑娘只露一角;再往前拐个弯,整座瀑布突然展开 —— 水流从几十米高的红色崖顶砸下来,溅起的水雾在阳光下扯出彩虹,像给瀑布系了条彩绸;下方的深潭绿得像被染透的翡翠,红崖映着碧水,热烈又灵动,看得人忍不住惊叹,连呼吸都轻了。
我们找了几处观景台拍照,从正面拍瀑布的全貌,水砸在潭里的声像在耳边;从侧面拍水雾里的彩虹,颜色鲜得像能摘下来;还录了段视频发朋友圈,想把这份鲜活,分享给没到的人。“赤水丹霞大瀑布 AAAAA”“此生必达” 的打卡牌前,大家轮流站定,岳母笑着说:“这瀑布比照片里还活,连风里都带着水的甜。” 微风裹着水雾拂在脸上,凉丝丝的,连头发丝都沾了潮气,浑身的疲惫都散了。
不知不觉逛了一个多小时,往回走时,在谷口的红紫色岩石美女雕塑前拍了合影。坐电梯、乘摆渡车出景区时,妻子意犹未尽:“明后年国庆,咱们去黄果树瀑布看看,对比下两种瀑布的美,肯定有意思!”
2. 茅台镇:酒香里的生日惊喜与 “天下第一瓶”
离开赤水丹霞,驱车往茅台镇赶 —— 今天是女儿的生日,早早就盘算着找家特色餐馆,让她吃顿喜欢的饭菜。到了仁怀市区,在万达广场打卡了美食城,点了女儿爱吃特色小吃,我又绕到隔壁店买了八串新疆烤羊肉串,油星裹着肉香,刚出炉就冒着热气;临走时还包了 4 个刚烤好的馕,外皮脆,内里软,想着路上饿了能垫肚子。女儿咬着热乎的烤串,油星沾在嘴角,眼睛亮得像落了星星:“比学校食堂的好吃十倍!这生日我能记好久。”
吃饱后继续往茅台镇走,先打卡了 1915 广场、红军渡、茅台渡口 —— 石板路上的红色标语泛着光,江边的纪念碑立得直,风里都透着厚重的历史感。我们拍了几张照,指尖碰着微凉的石板,像触摸到了那段峥嵘的时光。
最期待的还是 “天下第一瓶”—— 巨大的茅台酒瓶雕塑立在山顶树梢间,高几十米,瓶身上 “贵州茅台酒” 的字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连瓶身的纹都透着贵气。我们围着雕塑玩起了创意拍照:我把酒瓶 “背” 在身后,双手作 “扛” 状,假装 “扛着酒走天下”;又站在雕塑前,双手往上托举,做出 “举着酒瓶” 的模样,表情夸张得惹笑;妻子更有创意,用一根手指顶住瓶底,摆出 “单手托酒瓶” 的造型,像有超能力;岳母也跟着学,用大拇指轻轻顶着瓶身,笑得眉眼都弯了。旁边的游客见了,也跟着模仿,广场上满是笑声,酒香裹着笑声,格外暖。
3. 遵义:不勉强的红色印记
从仁怀市区出发,往遵义赶 —— 目的地是遵义会议会址,这是攻略里 “红色文化体验” 的核心站点。跟着导航走了一个多小时,快到遵义市区时,车流渐渐拥堵,喇叭声、人声混在一起,等拐过一个弯道,才发现会址藏在类似步行街的闹市里,周围满是游客和商铺,连空气都透着热闹。
有工作人员指引停车,刚停稳车,一看时间已近 5 点 —— 还要赶近 200 公里路去石阡住宿(要是住遵义,第二天回长沙要开 800 多公里,沿途山路隧道多,老人孩子都会累)。我们商量了下,决定 “车游” 打卡:慢慢开着车,找路边的遵义元素拍照打卡;女儿也拿出手机,录了段路边的街景,说 “回去查资料,把这段历史补全,也算没白来”。
没有硬着头皮赶时间进景区,反而觉得轻松 —— 旅行从不是 “必须打卡所有点”,是不让赶路冲淡家人同行的惬意。那些没进的门、没看的展,倒成了念想,留着下次再来。
归程
湘潭大学
晚上 8 点多,顺利住进石阡县城的酒店,简单吃了碗热乎的面就休息了。10 月 9 日清晨,退房启程,先送女儿回学校,看着她背着包走进校门,再送岳母回家,帮她把行李拎进门,最后驶回长沙。当车轮驶入熟悉的城市,看着窗外的灯火一点点亮起来,这趟渝蜀贵之旅,才算真正落了幕。
这一路,我们放弃过九寨沟的热闹,却捡着了乌江画廊的从容;避开过都江堰的长队,却守住了家人舒适的节奏;甚至在青城山、遵义留下过遗憾,却收获了更多 “不勉强” 的温暖。原来最好的旅行,从不是看遍所有风景,是身边有在意的人,一起慢慢走、慢慢品,把每一段路、每一阵风、每一次笑,都酿成心底的甜 —— 这些甜,比任何风景都珍贵,能在往后的日子里,反复回味。